开云网址·(中国)官方网站
开云网址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解读回应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政策文件 部门领导 人文环境 基层工作 会议纪实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24-01-18 浏览量: 

  各县(区)人民政府、钒钛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攀枝花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省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关键五年,是攀枝花做大经济总量、推动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加快现代服务业战略布局”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动能,推动攀枝花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攀枝花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结合攀枝花钒钛、阳光、清洁能源等主要优势产业领域,以康养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医疗健康、优质教育、时尚消费为重点,阐明攀枝花“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引,是编制服务业各领域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

  “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由2015年的184.8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68.98亿元,实现了翻番;发展速度稳中有升,年均增长6.9%;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由2015年的25.9%上升到2020年的36.0%,提高了10.1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各县(区)服务业发展规模来看,五年来,东区总体规模继续保持第一,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3%左右,仁和区第二,米易县第三,盐边县第四,西区第五;从发展速度来看,米易县发展速度较快,平均增速保持第一,东区第二,仁和区第三,盐边县第四,西区第五,各县(区)发展势头强劲,平均增速基本保持在6%以上。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1)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从2015年的19.6%增长到2019年的33.7%,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略有回落。五年来,平均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税收175.84亿元,年均增长3.37%;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保持在8.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平均达到61%以上。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30.3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7.7%。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2)

  “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170.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35.15亿元,增长了38.24%,平均增速6.69%。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年度呈下降趋势,但综合比较20162019年发展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9.1%水平;从经营地来看,城镇年均增速9.0%,乡村年均增速10.2%;从消费形态来看,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8.9%,餐饮收入年均增速10.6%;从消费新趋势来看,随着网络购物、网络约车、在线医疗教育、云上办公、电商直播、外卖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网红打卡、夜间经济、宅经济等新兴经济不断涌现,“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不断发展完善。2020年,全市实现电商网络零售额10.55亿元,达历史新高,全市消费市场持续保持繁荣态势。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3)

  “十三五”末,全市各类服务企业近1.7万家,规上企业达到129家,全市网商近2.6万家。“一核一带三谷”康养产业大格局基本形成,“5115”康养产业大集群成规模发展态势。以攀枝花钒钛高新区、米易白马工业园区、金江大型综合物流园、川西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为支撑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园区发展势头强劲,为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4)

  “十三五”期间,先后制定了《攀枝花市发展壮大服务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攀枝花市促进会展业发展实施方案》《攀枝花市鼓励本市电商和快递企业拓展周边市场支持政策建议》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花城商务“五费合一”便民服务点建设,不断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主动对接中通、京东、阿里巴巴等目标企业,为推进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支持东方钛业公司参加中东涂料展和亚太涂料展、十九冶集团参加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攀枝花凯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参加对越产品对接洽谈会和莫斯科食品展等有关活动,积极加强与海关、财税、金融等部门和各类商协会的沟通配合,落实各项贸易便利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全面深入。“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32.86亿元,年均增长17.48%。

  “十三五”以来,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从2015年的25.9%上升到2020年的36.0%,上升10.1个百分点。从工业化城市角度来看,全市工业发展一直稳居高位,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基本保持在第10名左右,工业化率排名第1,与之有关的城镇化率、人均GDP保持在全省第2名左右,而作为支撑制造业的服务业则明显不足,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保持全省18~19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最高年2019年仅为33.7%,2020年为10.1%,远低于全省2020年42.5%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52.4%的平均水平。相比凉山、大理、丽江、楚雄、昭通等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城市,攀枝花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处于最低水平,全市服务业产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亟需进一步加强。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5)

  从全市服务业结构来看,到“十三五”末,批发零售业仍然保持高位占比,达到19.85%,持续提升;房地产业占比8.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8.53%,金融业占比5.92%,住宿餐饮业占比5.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3.9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3.22%。从各类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高达33.63%,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中高端服务业占比仅为13.06%。综合来看,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现代高端服务业占比不足,传统服务行业多,现代服务行业少,服务业衍生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化发展相对滞后。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6)

  随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康养旅游度假等新兴服务业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消费领域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需求不断增加,全市服务业集聚效应尚未有效形成,导致趋同现象突出。同时研发设计、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系统流程服务等高端领域规模小,发展层次不高,孕育孵化尚需时间。现代服务业在核心商圈、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通枢纽、主要应用场景等领域集成创新应用水平普遍较低,新型消费网络节点还需要精细打造,具有显著优势的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潜能有待深度挖掘和优化整合,服务业的集聚合力亟需最大程度释放,才能立足“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把攀枝花产品与服务推向全国、全球市场。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跨境电商、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上展会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全球服务数字化时代来临。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面临多方面冲击,对全球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逐步推向深入,产业生态圈内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必将快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必将深度融合和互促互动,向服务型制造和柔性制造转型。同时,我国正向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会被充分激发,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从省内看,我省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随着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全省“4+6”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的深入推进,“一地三区”产业定位和“一核一轴两翼”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全面布局,同时在全省扩大服务业开放以及贸易便利化等政策推动下,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潜能将大幅释放,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将得到质的提升,县域经济将加快向城市经济、都市经济转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崛起,将为我省服务业改革创新、开放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从市内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千亿俱乐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按照全省“一轴两翼三带”发展布局,特别是省委提出“大力实施宜攀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着力构建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共同富裕路径”等一系列发展举措,随着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激发我市钒钛、阳光康养、特色农业、南向门户等发展优势,钒钛、阳光康养、新能源和机械制造等产业生态圈内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必将快速发展。随着“十四五”期间全市城市化率的稳步提升,攀大高速、丽攀高速、成昆铁路复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进而带动全市康养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医疗健康、优质教育、时尚消费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综合判断,攀枝花服务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围绕“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聚焦全市服务业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以建设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导向,加快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习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省委“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紧扣省委提出的“支持攀西经济区走特色发展之路,以更大力度促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要求,全面实施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聚焦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创新驱动放在服务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服务业高端化、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便利度为导向,构筑生产性服务业新支柱,抢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引擎,打造阳光康养旅游度假新品牌,重塑生活性服务业新优势,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供给质量,构建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4+5”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发挥传统消费主体作用,加快发展新型消费,补齐消费服务设施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增强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序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围绕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契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催生发展服务业新亮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和发展模式,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以融合发展理念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以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和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与钒钛制造业、攀西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内部互融互促,进一步突出服务业对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配套和提升带动作用,赋能全市经济稳步增长。

  立足钒钛、阳光等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次需求为重点,提高服务业质量效益,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特色服务品牌,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

  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降度易成本,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聚焦“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面向全国乃至亚欧市场,实施更加主动的区域合作战略,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增创服务业发展新优势,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按照全省服务业“一地三区”发展定位,围绕攀枝花市加快推进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总体要求,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与攀枝花市产业生态圈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持续增强全市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城市魅力和影响力,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确定全市“一地一区三中心”的服务业发展定位。

  川西南滇西北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聚焦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精明增长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厚植高品质康养生活宜居优势,统筹钒钛高新区拓展和东区老城有机更新,加快构筑“两江观景、两河亲水、六湖连珠、花开满城”的蓝绿生态空间,实现服务业由规模驱动向专业化、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实现市域内外交通无缝衔接和城市品质全面提升“两大改观”,以建成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引领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优质教育中心、区域性时尚消费中心为目标,规划和建设一批品位高、规模大的城市综合体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川西南滇西北现代服务业发展。

  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引领区。立足“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品牌,高标准打造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品,高站位做好生态文化赋能城市、赋能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大文章,积极融入“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区域医疗辐射引领作用,构建多元融合健康服务产业链,高水平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

  区域性物流中心。以建设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契机,立足“南向门户”,依托公、铁、航、水等重大立体交通网络站点,北接、南融、西进、东通,加强与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亚出港口岸、香格里拉、长江内陆水运出口港等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衔接,抢占对外开放战略制高点,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支撑载体,创新供应链物流生态圈,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和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两高地”,努力把攀枝花市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物流中心,辐射全国,融入亚欧,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综合物流服务。

  区域性优质教育中心。依托全市各类大中小学教育资源,以及科研院所、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不断集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基础教育,建设优质教育名城,内涵发展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筑人才培养高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铸就区域工匠摇篮,进一步提升攀枝花在全省优质教育版图中的地位,引领带动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优质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性时尚消费中心。加快炳三区等中高端时尚消费区的培育发展,加快建设太谷广场等时尚消费中心新地标,促进炳草岗、大渡口等传统老商圈焕发时尚新活力,依托钒钛高新区干坝塘片区,有序植入一批高品质商业亮点项目,云集更多优质时尚消费品牌和市场主体,加快提升消费供给规模和品质,成为创意迸发、名牌汇聚、引领潮流的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时尚消费中心城市。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7)

  依托钒钛制造业和康养服务业领先优势,着力打造具有攀枝花辨识度和基础性的康养旅游度假、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业贸易四大支柱型服务业;聚焦对全市制造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培育壮大科技信息、人力资源、医疗卫生、社区服务、优质教育五大新兴成长型服务业,加快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4+5”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8)

  以创新驱动引领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一地一区三中心”服务业功能集聚区建设突破、创新能力提升突破、区域辐射范围扩大突破。

  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7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5%以上,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1%水平。

  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主动力作用更加突出,到202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左右,服务业就业率年均增速达到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左右。

  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服务半径快速延伸,核心功能逐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全面提升。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5%,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3万元/人左右,服务质量满意度力争达到80%以上。

  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和应用全面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到2025年,网络交易额突破150亿元。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开放战略通道,有机结合“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高标准打造川西南滇西北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高质量建设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引领区,区域性现代物流、优质教育、时尚消费三大中心基本建成。到2025年,力争外贸突破60亿元。

  按照全省“一核一轴两翼”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围绕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加快构建“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为引领,结合“一城一市一区”的城市发展格局,以“4+5”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为导向,实现全市服务业“核心引领、强轴带面、梯次联动、错位互促”发展,打造不同层级的服务中心,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一轴带动、三谷支撑、五区协同”的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

  一、一核引领高质量提升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能级

  “一核”:建立以东区、钒钛高新区为主的全市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重点围绕炳草岗商贸流通集聚区、密地现代物流集聚区、阿署达休闲旅游集聚区、华山医疗康养集聚区、炳三区总部经济集聚区、沿江休闲经济景观带、阿署达龙密路东华山奥林匹克特色旅游商业街区,促进全市中高端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环节集聚,强化全市服务业核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攀枝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区域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推动咨询服务、博览会展、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文创、人工智能、金融、时尚消费等中高端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层次高、业态新、功能全的各类现代高端服务业载体,把攀枝花都市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和时尚消费中心,提升参与“三个圈层”乃至全国资源配置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攀枝花市在四川省南向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全力打造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川西南滇西北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轴”:依托G5、西攀、攀田、丽攀、攀大、攀宜、攀盐等高速公路,成昆铁路复线,航空等重大立体交通网络站点,立足于市委、市政府推进安宁河谷综合开发,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集群,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契机,按照“一枢纽一基地二组团六中心”物流设施布局,围绕四川南向大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融入重庆、成都经攀枝花至瑞丽口岸到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以保税物流中心(B型)、“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为支点,加快形成便利快捷、功能完善的区域物流体系,抢占对外开放战略制高点,增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辐射能力,将攀枝花市打造成为立足攀西,辐射川、滇、渝、黔,影响全国和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重要商贸物流枢纽城市。

  按照四川省对攀枝花市加快推进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的要求,立足魅力阳光运动康养优势,实现由北到南,全力打造米易县“太阳谷”、西区“苏铁谷”、仁和区“颐养谷”三大康养支点,支撑全市康养产业“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大格局发展。

  “太阳谷”:建设以米易县为主的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和农文旅深度融合“太阳谷”。发挥国家现代农业园和全国文明城市、天府旅游名县优势,大力引入国际化、全球性的康养度假资源与品牌,打造不同规模等级的体验式农文旅融合示范区、一站式高端康养生活体验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重点发展以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康养村为载体,集观光、游乐、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农商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以颛顼龙洞国家AAAA级景区为核心,开发多样化的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健康体验、生态居住等特色养生度假旅居地;以安宁河流域综合开发为抓手,建设现代农业博览园、现代农业主题公园等具有全龄化、家庭化、潮流化特色的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

  “苏铁谷”:建设以西区为主的康养产品制造示范基地“苏铁谷”。发挥格里坪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示范园区优势,结合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利用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康复辅助器具等康养产品,打造集研发、生产、制造、商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利用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和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开展现代农业种植、观赏、采摘、加工、研学等旅游业态,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草药种植和加工区、特色有机农产品聚集区和特色农业采摘体验区等生产、体验、消费为一体的农业博览园。

  “颐养谷”:建设以仁和区为主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颐养谷”。发挥紧靠城市中心和新机场迁建、火车南站优势,积极探索具有攀枝花特色的TOD模式,高效带动居住、商业、办公及旅游人口的导入,将客流转化为城市消费客群。推动TOD沿线区域康养消费市场的定型,将居住区与轨道沿线的商务、商业、产业等城市功能整体串联,以TOD开发助推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以“城市客厅、文化街区、康养公园”为一体的城市康养休闲文旅轴、“森林康养、山水田园、特色小镇”为一体的城郊康养文旅自驾游环线的“一轴、一线”,发展康养度假、运动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医疗、文博会展等产业,建设城市康养旅游度假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自驾旅游、星空露营、登山健身、农事体验、赏花摘果等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建设城郊休闲旅游产业集中区。

  围绕生产服务、专业技术、综合商务、生活需求、跨境贸易等五大服务集聚区,实现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

  壮大现代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充分用好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国家级钒钛高新区、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契机,综合区域交通网和南大门通道优势,强力推进生产性资源配置管理、直购电、财税和生态补偿“四大领域”政策先行先试。以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轴引领,以攀枝花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川攀枝花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为侧翼支撑,以盐边钒钛产业开发区、四川米易白马工业园区和攀枝花市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为基地承载的“123”分布格局,加强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集聚示范区建设,为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载体建设提供支撑。

  布局发展专业技术服务集聚区。以东区钒钛新材料研发和钢铁深加工和循环经济、西区新能源和循环经济、仁和区石墨碳基新材料产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米易县矿业和新能源储能材料产业、盐边县钒钛矿产资源开发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专业技术服务集聚区。围绕钒钛新材料、钛白粉、含钒钛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和石墨烯产业等系列重大产业化建设,着力构建以钒钛新材料为主导,钒钛机械制造、循环经济、绿色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服务链,顺着钒钛“产业大脑”的产业链节点,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增强链条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商(协)会组织的协同创新为平台,推进不同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市场融合。探索建立一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联盟、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联盟以及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联盟,加强信息技术、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型制造等优势链条的整合,放大集聚效应,优化产业生态圈能级。

  改造提升综合商务服务集聚区。依托金沙江智慧物流商贸城、川西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综合型服务园区的集聚优势,重点围绕钒钛高新区布局一批创新基地、区域总部基地、攀西数字经济港等综合商务服务集聚区,在钒钛、阳光康养、现代农业等重点优势产业领域,构建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中高端商务生态圈,将分散的海量供给和需求进行撮合成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一批市场化的现代金融、商务、物流、康养旅游度假、供应链管理、数字贸易及区域总部经济等综合商务服务集聚示范区,区域性时尚消费中心建设初见成效。

  做优做强生活需求服务集聚区。以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为契机,围绕康养旅游度假产业项目开发,高标准建设好东区中心商务社区、干坝塘片区等高品质生活宜居区,提升银江、格里坪、撒莲、红格等特色镇品质,优化完善金瓯广场、太谷广场等特色潮流商业街,做优做精万象城等核心商圈,提升炳草岗、干坝塘商业中心服务能级。鼓励发展中环天地、米易水街等夜间经济点。

  探索发展跨境贸易服务集聚区。围绕四川南向门户建设战略,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对接中国(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依托攀枝花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攀枝花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探索发展跨境贸易,主动融入云南东盟国际贸易桥头堡,推动四川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合作,促进特色农产品、钒钛产品、生产资料、大宗商品等贸易,推进攀枝花产品服务全球化。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图9)

  围绕“4+5”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按照“一核引领、一轴带动、三谷支撑、五区协同”的总体布局,根据各县(区)资源环境特点和承载能力,加强空间联动、产业联动、交通联动、供给联动,构建“多点多极”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东区。围绕江北工业集聚区和江南服务业集聚区,江北物流运输走廊,马家田至阿署达农文旅融合经济带、金沙江沿江生态休闲经济带和弄弄沟至双龙滩现代农业经济带“两区一廊三带”战略布局,建立以科技信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为四大支柱,创新发展康养产业、商业贸易、文化旅游、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的“4+6”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加快推进一条环线、两大计划、三大公园的“123”城市发展新格局。围绕“全域康养、全民康养”目标,加快完善医养结合、旅游康养、运动康养、居家康养和康养数字经济五大核心产业链条。围绕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等工作,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普惠托育建设,协同中圈城市,高水平建设医养结合特色大健康产业发展功能区;加快职教城、创新基地和攀西数字经济港建设;推进阿署达、弄弄沟区域运动、自驾游等系列户外活动建设,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塑造全市现代服务业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全力打造“攀枝花服务”品牌,逐步建成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西区。围绕“攀西工业强区”和“山水灵秀新城”的战略定位,打造以“苏铁谷”为主的康养产品制造示范基地,推动大水井片区为代表的城市有机更新。以攀枝花智慧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攀枝花综合性钢材加工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把西区打造成辐射云、贵、川大宗商品物流产业园,连接成渝地区和云南、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枢纽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先行区。提质升级格里坪康复辅具特色小镇、金家村民俗古村落、清香坪及大水井高端商务区等区域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康养+”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三线红色文化资源和文旅融合,打造新消费场景,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仁和区。按照“宜人新城、产业兴区”战略定位,以仁和镇、前进镇、大河中路街道为重点,以普达康养新城、莲花枢纽新城、海控湾科创新城、总发商贸新城等四大片区为支撑,建设医养结合示范为主的“颐养谷”。围绕都市休闲圈、时尚消费圈、文旅演艺圈等“三大特色商圈”,重点发展商贸、康养旅游度假、电子商务、科技、人才、数字经济、现代物流、冷链物流、环保服务、特色餐饮等高品质、精细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沿京昆高速、丽攀高速、攀大高速、成昆铁路南北两翼,打造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光电信息、机械制造及铸造、碳基新材料、攀西农产品加工、攀西冷链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中国苴却砚文化之乡、营盘山、大黑山、岩神山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多点为依托,打造特色旅游、风貌旅游和康养休闲为主的特色康养旅游度假功能区。

  米易县。按照建设攀枝花城市副中心和产业强、生态优、人文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米易定位要求,以“天府旅游名县”和“全国康养可持续发展五十强县”为引领,围绕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和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太阳谷”,加快“健康运动+田园康养”系列项目开发建设。紧抓全国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契机,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加快暖冬度假农房集群改造、马鹿寨开发、草场镇民宿、白马镇田坝村回族特色街区等一批特色康养民宿集群提质升级。依托“阳光米易”区域公用品牌、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加快推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以湾丘、青杠、丙谷铁路物流园区为中心,加快实施丙谷、白马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攀西农产品交易电商物流园“两中心一园”等重大工程。继续大力培育“夜游米易”“夜赏江景”“夜观灯会”“夜品佳肴”“夜健体魄”等“夜间经济”,建设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消费街区和夜间消费网点,优化夜间经济营商环境,增强米易夜市影响力。

  盐边县。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县、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示范县、绿色发展示范县“一区四县”战略定位,持续推进南部阳光温泉红格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中部阳光山水“百里画廊水墨二滩”景区,北部阳光森林格萨拉、绿石林、百灵山景区等为主的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以“攀果”品牌注册地优势,招引重大农产品深加工中心、电商物流中心落地盐边,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农业、电商物流布局盐边。加快桐子林、红格、渔门中心城镇商业中心和商圈建设。高标准建设新九物流园和桐子林铁路物流中心,尽快融入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不断擦亮“水墨二滩滋味盐边”旅游招牌,天府旅游名县形象进一步彰显。

  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围绕“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品牌,立足“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初步建成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引领区、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协同推进“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到2025年,A级旅游景区总量达到40个以上,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增强产业载体承载能力。瞄准“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放眼全国,着力补齐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品”和“场景”短板。围绕“阳光之旅、健康之城、幸福乡村、自驾营地”四张特色牌,构建支柱产业强劲、配套产业完善的康养旅游度假产业生态圈。按照“一核一带三谷”康养产业布局结构和“一核、两轴、三区、三组团”的文旅产业布局结构,沿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区域,强化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发展动力轴,形成以康养、旅游度假为主的康养旅游度假产业集聚带;围绕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百灵山杜鹃花海生态旅游区,重点推动省道221攀枝花段沿线康养旅游度假设施建设,打造百里生态旅游走廊,积极融入大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百里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发展轴。聚焦金杯半山太阳谷康养度假区、红格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等康养产业集群,阿署达村、格里坪镇金家村、平地镇迤沙拉村等康养名村,围绕宜居宜游、宜业宜养,打造一批具有乡村风貌、民族风情、养心养身为主的特色康养度假村落和旅游观光基地,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工业特色、非遗传承为主的体验学习交流基地和文艺创作、非遗传习所等旅游观光体验基地,实现旅游景区和康养度假区融合联动发展,进一步筑牢全市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发展底座,为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提供强力支撑。

  丰富优化阳光康养旅游度假服务供给。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向往,高点定位、科学制定新时期“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品牌发展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强发展后劲,引导全市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长远发展的“成长坐标”,把特色优势转化成市场竞争力。以深厚独特的生态资源底蕴为载体,依托冬日阳光,26度气候等“避寒、避暑”全天候康养基础条件,结合银江湖、二滩、雅砻江、金沙江、安宁河等滨水景观,苏铁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芒果、早春蔬菜等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红格温泉、西区康复辅助器具制造等运动、疗养、康复基地,以及康养人家、中医食疗、健康管理等各类康养旅游度假服务机构,高品质再塑以“光养、水养、气养、食养、医养、体养”等六大特色为主题的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品,打造“康养旅游度假+”品质生活进阶版,形成个性化、精细化、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倍增一批A级旅游景区,通过提升改造硬件、扩大景区容量、完善基础设施、改进配套服务,大力推进各类自然康养基地、旅游度假综合体、城市公园、矿山公园、地质公园、主题乐园创新升级、提质增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与服务。

  激活阳光康养旅游度假消费市场。内拓外延,依托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节庆展会等多种媒介,讲好攀枝花故事,加大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放力度,把攀枝花丰富优质的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品推向全国。以“三个圈层”主体市场为切入点,深度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及西南、西北市场;以国内重点区域为目标,突破远程中心市场,加大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都市圈等重点都市圈和重点城市群吸引力度;以特色专项市场为重点,引爆金沙江大峡谷生态科考游、攀西风情体验游、文化探秘游、运动疗养游、自驾游、户外徒步游、避暑康养游、艺术写生游、温泉度假游、婚庆婚恋游等特色专项阳光康养旅游度假活动,集聚成势,互联互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形成新的阳光康养旅游度假新标杆、新场景;联动共享周边市场,携手凉山州,积极与川渝滇区域对接,加快融入“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共同开发旅游线路与产品,共享客源市场,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康养旅游度假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提升综合配套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便捷化抓好“行”,网络化提升“游”,品质化抓好“管”,体验化抓好“娱”,本土化抓好“购”,特色化抓好“吃、住”等为重点,加快构建一批立体联网、内外联通、联程联运、快进慢游的深度体验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交通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有档次、特色鲜明的餐饮服务集聚区,打造一批商务酒店、精品民宿、度假酒店、主题酒店、露营地、汽车旅馆等多种住宿新业态。开发一批主题商业街、夜市等特色购物街区,加强互联网购物平台开发运营,依托钒钛制品、“攀果”、康复器具等特色商品,建设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开发游客可参与、可创作、可体验、可娱乐的生产基地。定期举办各类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购物节、旅游商品博览会、交易会等活动政策文件,集中推出攀枝花特色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名品。推出一批以三线建设、民族风情、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满足游客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加强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乡村旅游点、旅行社、游艺娱乐场所的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疫情防控管理,建立康养旅游度假产业信息互通、联席会议、联合检查、依法行政、诚信经营、隐患问题移送等工作机制,确保全市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健康发展。

  1.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工程。重点打造攀枝花三线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金沙江大峡谷旅游度假区项目、攀枝花市红格运动基础设施项目、《火红年华》拍摄基地旅游线路项目、马鹿寨云上牧场项目、花舞人间景区项目;重点开展阿署达、昔格达、古德、联合、金家、迤沙拉等康养村、仁和区“康养+中医中药”产业示范园、撒莲镇文创康养产业园、新山村康养进乡村示范点等重点康养旅游度假项目建设;抓好颛顼龙洞、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度假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格萨拉等项目提档升级;加强项目建设指导,对接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银江湖公园、望江片区城市更新、太谷广场等项目策划、建设,在项目开发中融入文旅元素,促进文旅体商融合发展。

  2.营销策划工程。以康、养、游、娱、医等特色主题内容,开展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营销主题策划和论坛,各县(区)轮流设置主会场和特色分会场,建立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发展机制。

  (一)发展目标。以降本增效提质为目标,以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为重点,整合全域物流资源,按照“一枢纽一基地二组团六中心”物流设施布局,大力推进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初步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力争达到40亿元左右。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开放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快攀枝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坚持以存量物流设施整合提升为主,以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积极推动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化提升。围绕“一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推动普通国省干线路网加密和升级改造,加快完善阳光大道、花城大道等路网主骨架,推进炳四区、阿署达、钒钛高新区等各片区路网建设,加密片区联系通道,开辟货运环线,推进客货分离。全力推动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宜西攀高铁、攀宜高速公路、新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建设,加强乌东德库区库尾航道整治,全面消除区域内物流壁垒,形成物流大通道,着力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畅通的公、铁、空、水等多式联运的集疏运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打造区域物流转运枢纽,提高物流组织水平。依托全市各县(区)物流基地,全力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与凉山州的德昌、会理、会东、盐源等县(市)共同形成攀西地区现代物流节点圈,与云南省的永仁、华坪、宁蒗等县加强在市场拓展和货源组织等方面的双向或多向合作,形成滇西北地区区域联动的现代物流共享圈。立足攀西,北接成都融入“蓉欧”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南联昆明融入“南亚出港口岸”,西进香格里拉融入“国际旅游大环线”,东通宜宾融入“长江内陆水运出口港”,实现与毗邻县(市)1小时、与“中圈”市(州)2小时、与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物流圈,进一步优化物流班列运行线路及稳定性,扩大攀枝花对外开放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抢占对外开放战略制高点。

  创新供应链物流生态圈,推动物流业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围绕“1+3+3”现代工业体系,依托集群龙头企业,以及格里坪、密地、金江等重点物流组团,通过供应链+物联网、供应链+互联网、供应链+数据智能等项目实施为载体,着力扶持一批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产业供应链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平台,带动重点产业供应链物流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形成高效协同、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供应链体系,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柔性化、敏捷化、可定制化发展。创新供应链协同生态,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形成覆盖有关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环节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升仓配一体化、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结合企业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生产制造流程,为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增强企业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完善城乡配送服务网络。围绕总发和瓜子坪冷链物流基地,以“攀果”为媒,通过晚熟芒果、早春蔬菜两大果蔬品类引领示范,发挥特色农产品规模化、集群化优势,积极引进国内、省内知名物流、电商或商贸龙头企业,建设符合攀枝花特点的“全链条、网络化、可追溯、新模式”的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全国的冷链物流网络,为全市果蔬规模化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围绕东区瓜子坪、仁和总发、米易丙谷、盐边红格四大组团,加快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造,统筹规划“综合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节点”三级配送架构,积极推进县、乡(镇)、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店配与宅配融合发展,加强末端配送资源共享,促进快递、邮政、商超、便利店、物业、社区等末端配送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统筹利用,形成“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城乡物流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

  “一品牌两中心”引领,谋划并启动攀枝花“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建设“一品牌两中心”的决策部署,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中老铁路通车和成昆复线及宜攀沿江高速即将全线贯通等重大机遇,以“攀果”、早春蔬菜等农产品领域为重点,探索前端市场、中端深加工、后端战略储备的商品集散模式。进一步优化整合全市零散商品批发、加工、转运资源,培育扶持市域本地产业及其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入具有全国布局能力的优质企业,提出与集散基地相匹配的企业集群发展策略,通过市场和行政管理双重机制的作用,增强集散基地的专业化、标准化服务能力。按照 “绿色生态、安全高效、全国一流”的基本理念,通过5~10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将其打造成为立足川西南滇西北、依托金沙江区域“中圈”和成渝贵昆“外圈”城市、对接“一带一路”、面向国际市场的绿色产品价值链高地、现代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基地,实现供给腹地与消费市场的高度整合与聚集,构建起“供给腹地集散基地目标市场”的协同化发展的绿色产品国际流通新走廊。

  1.现代物流基地建设。谋划建设攀枝花“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亚欧农产品集散中心);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启动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现代智慧综合物流港、攀枝花智慧现代产业园、龙密路智慧物流信息中心、川滇黔区域快递分拨物流园、冶金辅料及工业物流园、米易县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盐边县农产品物流中心、盐边县现代智慧物流产业园、中国西部(盐边)特色农产品电商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

  2.冷链物流建设。围绕金沙江智慧物流商贸城和川西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两个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各县(区)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完善重点乡镇物流节点建设,与末端销售网络无缝衔接,推动攀枝花果蔬高效流通。

  3.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攀枝花丽江大理高速铁路,加快攀枝花各园区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规划建设攀枝花昭通铁路;加快建设宜宾攀枝花沿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攀枝花盐源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阳光大道北延线、阳光大道南延线、西区沿江快速通道,推进空港城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攀枝花机场迁建、攀枝花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金沙江乌东德电站库尾航道整治、攀枝花中心港区马店河作业区、西区金沙库区客运码头、盐边县二滩红果码头等项目建设。建设三线大道连接高速攀枝花南出口、火车南站那总路等重点项目。加快建好主通道,打通内循环,让新城区和老城区紧密相连。

  (一)发展目标。优化商贸服务结构,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多元业态,推动商贸服务体系重构,区域性时尚消费中心初具规模。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60亿元。

  (二)发展重点。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全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畅通居民消费主渠道,挖掘消费潜力,引导消费创新。提升供需适配性,推动全市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和动态平衡。实现商贸业与生产融合,发挥商贸流通对全市工农业生产的服务、反哺和先导作用,增强投资的有效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商业载体、壮大市场队伍、提高流通效率、丰富消费市场、创新业态模式,进一步提升县域商业数字化水平。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把攀枝花钒钛、果蔬、康养等特色商品的交换空间向全国深入推进,服务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增强攀枝花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和稳定性。推动外贸创新发展,立足南向开放门户,培育服务“中圈”外贸发展载体,提升攀枝花对“中圈”的外贸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蓉欧+”基地。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加强与欧洲、中东、亚洲等地区客户深度对接,继续稳固传统市场,拓展周边市场,开发新兴市场,放大开放平台联动效应,积极有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扩大双向开放。

  持续完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的着力点。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强化技术赋能和创新引领,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发挥商贸大平台集聚功能,深化供应链创新应用,推动商旅文体、游购娱互融,农工商贸互联,带动产、供、销协同发展;引导电商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增强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依托电商平台,构建复合型营销、复合型收益、电商展销与电商业态相融合的新型营销模式;拓展康养、住房、旅游休闲、教育、家政等消费领域,提升服务消费空间,扩大消费市场。提升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顺应多元多层次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趋势,加强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品种、品质和品牌的高效供给;强化钒钛、芒果、石榴、早春蔬菜等地域特色的品牌孵化功能,推动形成一批新国货品牌,在中高端消费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超市(连锁店)提升自主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集团,增强全市商贸能级。

  推动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优化城乡商贸流通营商环境,为商贸流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城市商贸流通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强化大型商业网点的多业态融合布局,加大小型商业网点的统筹布局和改造提升,满足居民体验和便利消费。支持农村融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强对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补齐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健全县(区)、乡镇、村三级流通网络,支持城区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农村合作组织、生产基地、重点小城镇超市、配送中心和乡村连锁店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商贸一体化进程。

  加快新型消费商圈打造。立足疫情时代蓬勃发展的新场景消费,突出攀枝花山水文化、现代移民城市文化、三线建设精神等文化内涵,围绕炳草岗、干坝塘核心商圈,大渡口、瓜子坪、金江、清香坪、大水井等区级商业中心,金瓯商业街、阳光大梯道休闲购物街、太谷广场南亚风情街、米易水街、仁和大河中路等特色街区和夜间经济区,银江、格里坪、撒莲、红格、平地等特色镇,培育一批集三线建设展览、民族风貌、品牌购物、美食品鉴、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和交互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消费场景。重点加强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健康管理和维护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大力开展以宅经济、在线消费等智能消费为核心的数字消费、以代表城市发展趋势的绿色消费,培育直播带货、“云逛街”“云购物”等网购新模式;有序适度开展一批夜游、夜集、夜展、夜食、夜秀等系列的夜间消费场景;培育发展一批以蓝花楹节、苴却砚文化艺术节、姊妹节、约德节、石榴节、“惠聚阳光悦享花城”等为代表的“博览会”,打造“购物节”“时尚周”“消费展”等服务消费新平台,打造适合不同群体的消费地标,将攀枝花元素融入商圈建设,形成多层次、多业态、多功能的消费载体,进一步增强区域消费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推动区域时尚消费中心建设。不断丰富中高端消费供给,完善中高端消费体系。围绕国际高端品牌、国内潮牌和知名品牌、传统品牌、新品牌,集聚消费全要素、全业态,以炳三区中高端时尚消费区为引领,以太谷广场南亚风情街、城市生活美学中心等特色街区、大型商场、医美区为配套组合,优化提升现有商业空间,促进炳草岗等传统老商圈焕发时尚新活力。有序植入一批高品质商业亮点项目,大力招引一批知名时尚酒店和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精品店、快闪店、4S汽车店入驻重点商圈。鼓励本土优秀的时尚音乐作品、文创产品、颐养产品和钒钛材料生活产品通过在攀举办的各类会展、博览会契机,开展作品首版次、装备首台次、新材料首批次活动和新产品发布会,抢占消费先机和制高点,积极融入新时尚潮流。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运营管理机构、知名时尚品牌代理机构提升消费资源配置能力,云集更多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时尚消费品牌,拓展商业新生态,促进区域时尚消费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逐步开启“复兴炳草岗”行动计划,为建成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时尚消费中心提供强力支撑。

  1.实施商贸产业提质行动。加快城市生活美学中心、太谷广场特色潮流商业街、龙密路特色街区、花海尾矿沟银江湖御湖花都现代服务业产业环线、攀枝花综合性钢材加工交易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及社区便民店、汽车综合服务区、城市邻里中心、攀西养老服务用品批发交易市场、五十四现代商贸城、攀枝花新能源汽车城等项目建设。

  2.电子商务行动计划。计划培育5~8家线万元以上的专业电商企业,商贸流通领域电商渗透率达到90%,工业品电商和跨境电商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各县(区)以区域特色产品试点建设1个直播平台。

  3.消费新场景打造。建成1条以上夜间经济示范街,3个以上夜间经济示范点。发展品牌首店,鼓励商业综合体,太谷广场等新建特色街区招引知名时尚品牌开设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开展新品首发活动,推进名品名店和商业载体联动发展,打造快闪店、展会、发布会等品牌消费模式,力争每年成功引进品牌首店10个以上。

  (一)发展目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融资格局。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左右。

  (二)发展重点。优化提升金融开放水平。营造投融资环境,提升金融高质量发展质效,加快建成集金融管理、资金结算、金融交易和后台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持各类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攀枝花设立分行和支行。做实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培育工作,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围绕攀枝花特色农产品发展,逐步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大灾(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全面优化全市金融生态环境,规范发展各类新型机构,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发展网络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有效拓展金融便民服务渠道。创新“三农”融资方式,充分利用政策性担保、农村产权抵押质押融资等手段,支持乡村振兴,稳妥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主题的金融支持,对电子商务等轻资产企业创新改革金融产品、降低融资贷款门槛。扩大征信产品运用领域和范围,探索适合小微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的征信产品和征信服务,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投融资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

  统筹整合财政资金资源支持产业发展。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强化财金互动政策激励。整合优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支持方式,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金融加快发展。采用专项补助、融资贴息、以奖代补、保险补偿、股权投资、定向财力转移支付等方式,重点加强对全市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的支持。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示范作用,统筹产业基金支持方向,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布局、工业强基工程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形成政府产业基金与商业性基金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格局。有序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产业引导基金设立,探索不同基金间的协同运作方式。科学规范产业基金投资行为,完善基金绩效评估、考核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基金管理运作容错机制。

  创新特色金融新业态新场景。大力发展新金融业态,探索投贷联动、银保联动、投保联动等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规范、稳妥开发供应链融资金融产品,协助打造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平台,拓展现代金融服务场景。稳步推进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探索区块链等金融新技术研究应用,拓展数字货币应用场景,探索开展保险科技应用试点。有序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支持证券、期货、基金、财富管理等机构创新开展智能投顾、智能投研等服务。按照政策要求,丰富支付结算应用场景,推进普惠金融和跨境贸易互联互通。

  1.打造特色金融业态新场景。探索发展供应链融资金融产品,打造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平台。启动川滇黔区域金融融资中心、炳三区金融街、仁和金融产业园项目建设。

  2.市级征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环保、公安等部门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通关、用水用电、标准化等信息纳入征信平台,实现对同一主体各类信用信息全面整合,形成有效满足各类金融机构需求的征信产品,推进证券、保险等机构有序接入,促进信用与融资有效对接。

  (一)发展目标。打造结构优化、支撑有力、创新引领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使科技信息服务业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加速器和助推器,初步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引领带动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到2025年,科技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左右。

  (二)发展重点。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信息研发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钒钛高端研发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服务组织,探索发展研发众包等新模式、新业态。充分发挥攀枝花钒钛产业特色优势,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打造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创业共同体。以钒钛高新区为创新基地,重点开展钒钛磁铁采选、钒制品开发应用、钛白应用领域拓展及专用钛白应用技术研究、钒钛产业配套装备、钛铁新能源材料、钛医疗技术及康复辅助器具开发等领域研究与设计。

  鼓励驻攀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立足攀枝花“1+3+3”现代工业体系、“7+3”现代农业体系、“4+5”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发展需求,推动关键技术不断创新突破。鼓励各类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探索构建“资源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共享模式,形成研究开发服务集群,营造本地企业创新氛围,构建创新生态圈。

  健全协同规范高效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依托建成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即将建立的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不断提高和规范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载体,优化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环境,推动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化和专业化,打造攀枝花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钒钛、钢铁、特色农业、康养等重点产业、行业领域和重点产品的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和布局、预警服务,培育壮大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品牌。建立市、县(区)全覆盖、多层次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架构,形成“政府、行业、机构、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的科技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面向钒钛产业链专业领域的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资本化和证券化,重点推进钒钛技术转移中心和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和引导科技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推介、挂牌、拍卖、作价入股等公开交易新机制,实现产业(企业)、学术界、科研、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等创新要素融合,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的攀枝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创新实施“先确权、后转化”和“研发在外、转化在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形成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开放多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长效机制。

  开发信息资源,释放数字红利。加快提升以云平台、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鼓励有关行业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逐步开展社会化交易型数据备份和认证,确保数据可追溯、可恢复。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全市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数据开放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支持市场主体利用信息资源开展业务创新,鼓励“研发检测”复合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融合发展、“投资孵化”增值发展等多元业态耦合,实现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逐步形成重点信息资源全过程管理体系,加强采集管理和标准制定,提高信息资源准确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依法保护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确保国家安全,研究制定信息资源跨境流动管理办法。协助开展5G技术的研发、标准和产业化布局,加快新基建工程建设。

  1.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各类科技产业园、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科技中心建设。

  2.科创培育工程。围绕钒钛、特色农业等领域加大科创瞪羚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实现科创瞪羚企业零的突破;制定全链条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推进建立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数字产业发展。推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慧园区、工业数字化融合等工程建设。

  4.新基建工程。加快推动信息技术设施创新发展工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示范工程、智慧能源基础设施联网工程、数字市政基础设施升级工程、智慧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工程、产业技术创新设施能级提升工程、重大科技设施集聚发展工程等建设。

  (一)发展目标。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专业化分工、信息化共享、价值链高端迈进,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力争到2025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400家以上,行业领军骨干机构10家左右,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以上,力争创建成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园区机构不低于50家。

  (二)发展重点。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业协同发展新格局。贯彻落实构建“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的发展战略,顺应区域协同发展新趋势,加强“中圈”金沙江区域和“外圈”成渝贵昆等城市人力资源交流合作,不断吸引中圈、外圈人才、企业落户攀枝花,做大做强区域人力资源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县(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整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推动形成以攀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主干的“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集群发展模式。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发展能级提升,建设攀西经济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试验区,在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打造人力资源服务高地,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撑。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态和产品创新。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化专业分工,开发特色服务,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加快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高端业态,支持发展人力资源法律顾问、大数据监测分析、职业征信等延伸服务。鼓励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加强服务理论、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应用。鼓励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积极参与服务业“三百工程”建设,以市场化方式举办或组织参加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博览会、推介会、交易会等市场拓展和供需对接活动。提升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

  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效能。围绕“1+3+3”现代工业体系、“7+3”现代农业体系、“4+5”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发展需求,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钢铁冶炼、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农业、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钒钛、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双向渗透、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增量产业增量企业增量人口增量人才”的总体思路,以产业的增长变革,吸引消费流入和人口迁入,倒逼技能人才、专业人才、高精尖人才需求蝶变,壮大区域发展极核,加速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实现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动态监测,畅通人力资源流动渠道。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机构参与或承办就业创业、人才流动、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等公共服务。

  1.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加强区域协作,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建设攀西经济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试验区,促进攀西地区人力资源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打造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人力资源服务高地。

  2.人力资源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建设攀西钒钛科技园区,引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0家左右,年营业收入达30亿元;建设一批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能竞赛集训基地30个,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新建就业见习基地20个。

  (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全市居民健康提供充分保障。到2025年,医疗卫生总收入达到58亿元左右。区域性医疗健康中心初具规模,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取得成效。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管理。进一步健全重大疫情防治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防结合能力,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卫生应急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防协同机制。加强重大疫情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实行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制。将大健康的理念融入医疗卫生工作全过程、全环节。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加生监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农村急救等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健全市域重大传染病动态排查长效机制,落实社区网格化日常防控。

  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全力推进区域医疗、区域精神卫生、攀西职业病防治、中医治未病中心、区域妇幼保健、区域医学教育等六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提档升级,构建多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医院,鼓励各级各类医院与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开展科研合作和学科共建,注重学科建设和新技术运用,重点打造眼科、耳鼻喉、肿瘤、呼吸、心脑血管等特色专科集群,继续加强与优质医疗机构合作,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综合性诊疗服务,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市域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医疗中心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快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以市级医院为龙头,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形式,提升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医疗机构,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开展5G智慧医疗试点建设,建设“5G+互联网”远程诊疗服务专网。

  有序适度发展医美产业。抓住新时代消费升级机遇,瞄准产业发展趋势,突出发展医疗美容服务业,引导和培育发展医疗美容制造业,延伸发展医美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着力构建医疗美容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外科美容、皮肤美容和牙齿美容,积极培育中医美容。支持具备开展医疗美容资质的医院,与国内各医美机构、国内外知名专家建立联系机制,初步建成攀西地区区域性医美中心。充分利用三甲医院优质资源和攀特气候优势,积极拓展整形医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医学美容、高端临床体检、生殖医学等健康服务领域开展专病诊疗;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医美制造企业落户。以医疗美容服务业和有关制造业为依托,延伸发展信息服务、文创、旅游、生活美容、贸易、会展、金融等关联产业,推动医疗美容产业与关联产业良性互动、互利共生。

  医养结合补齐卫生短板。依托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契机,按照“融机制、合力量,融内容、合服务,融资源、合发展,融文化、合(和谐)人心”的总体构思,初步构建起具有攀枝花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新格局,打造“医养攀枝花”品牌。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与康养管理的资源配置,促进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改造建设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合作共建、协议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发展医疗养老联合体,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利益共享机制。

  1.公共卫生建设项目。支持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医学救援、公共卫生应急与培训、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医疗设施的新建及能力提升。

  2.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支持医院创伤中心、传染病区、肿瘤防治中心、妇女儿童健康服务、细胞实验室等特色专区建设,构建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中心,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4.医美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开展以外科、皮肤、牙科和中医养生等为主的美容项目,支持具备开展医疗美容资质的医院,与国内各医美机构、国内外知名专家建立联系机制,初步建成攀西地区区域性医美中心。

  5.智慧医疗。加强全民健康大数据管理,开展5G智慧医疗试点建设,“5G+互联网”远程诊疗服务专网建设。

  (一)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通过大数据推进社区民生服务“一码互联”,整合汇聚现有移动民生服务,打造统一的城市服务入口,覆盖就业、医疗、养老、社保、交通、文体、旅游、水电气、社区安全、法律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家教、家政、托育和病患陪护等家庭服务。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着力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常态化。

  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推进“全龄友好包容15分钟幸福美好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塑造多元智慧生活场景,焕发老城区新活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水电气、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推进社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初步建立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竞争有序的社区商业体系。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健全垃圾分类收转运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和生活垃圾收运网有机融合,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

  有序推进农村社区(村庄)服务稳步发展。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围绕村民办事便利、网络广电通畅、文体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无忧、医疗站所联网、垃圾处置及时、集市交易方便、服务网点便利、中小超市惠民、公交联通集镇等农村社区(村庄)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商业服务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村庄)服务体系,逐步把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农村,使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根据农村生产需求特点,重点加强农资营销、农技咨询推广、农产品收购、土地承包和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开展“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和覆盖半径,逐步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力争到2025年,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35%,实现每个街道和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的市民中心。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集成,推动社区养老、家政、医疗、消防等安保服务和社区物业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强化社区治安防控能力,充分发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方便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和谐。

  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小编 

上一篇 : 利好!重磅政策文件发布